莫高窟之殇
2022-05-09 17:52:10
无锡英才网
在一个蝉鸣的夏日,我曾亲临莫高窟。当时的莫高窟底下的两层已用水泥砌好,保护得很周到;部分还在施工的窟室,搭建着木制脚手架。当时游人很多,我和同伴们混在沙丁鱼般拥挤的人群中,从阳光充足的栈道走进一座座昏暗的窟室,眼前忽明忽暗了十几次。当时,耳边戴着电子导游讲解器,讲述的内容早就忘了,但莫高窟给我留下的神秘、奇幻、恢弘的印象,至今难忘。 莫高窟中大多是壁画和佛像,印象最深的是那尊卧佛。卧佛向右侧身横躺着,右手屈起,托着自己的头。卧佛背后雕塑着许多小佛像,墙上绘着难以计数的佛像,色彩绚烂,犹如众星捧月。卧佛面目和善,姿态雍容华贵,身体曲线柔和安详。还有那在导游口中“点击率”极高的“飞天”和“反弹琵琶”壁画:飞天绘画色彩艳丽、构图美观,疏密对比、色彩对比、明暗对比无不体现着壁画艺术之美。塑造的仙女腾云驾雾,引起无数中国人的遐想…… 莫高窟的宝藏还远远不止这些,只是我们看不到了。我们都知道,若干年前的某一天,英国人斯坦因用一点点钱从王道士手中换走了千卷佛经。文物的流失不能怪王道士,应该责怪当时政府和某些官员,责怪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,责怪当时迂腐落后的观念。 据说,撒切尔夫人曾自负地说:“一个输出电视的国度不能算是一个强国,输出文化的国家才能算强国……”丘吉尔也说:“我宁愿失去印度,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……”这些说的都是文化的重要性。当年,中国人已错过了莫高窟,在毫无文化意识的情况下,犹如失去了一位戴着面纱的神秘的美丽贵妇。如今,中国人对文化仍然不够重视,前些年引起轩然大渡的端午节被韩国抢注,不正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对于文化的认同感、尊重感不够强烈吗?相信我们在莫高窟一事上,内心怀有愤懑。现在,我们能做的就是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。 或许,莫高窟经卷文物流落他乡未尝不是一件好事,至少借助英国人斯坦因,莫高窟得以闻名天下,敦煌学也成为一门国际显学。否则,也许在战乱的某一天,一阵枪林弹雨将莫高窟夷为平地;又或者,莫高窟最终会伴着王道士的尸骨,长眠在大漠中……
上一篇: 日出的等待与日落的约定
下一篇: 经流离之乱,立千秋之功
通用模板
推荐范文
范文 | 模板
- 王钦若写诗为吃肉 2022-05-11
- 真正的相爱,是彼此成全 2022-05-11
- 我高中的最后一小时 2022-05-11
- 授之以鱼,不如授之以渔 2022-05-11
常用 | 推荐
- 文明史与师道尊严 2022-05-11
- 郁达夫王映霞是这样把家毁掉的 2022-05-11
- 无人问我粥可温 2022-05-11
- 怨妇三千你独具一味 2022-05-11





